道光年間原居草屯鎮北投里的洪雅族北投社族人最先屯墾於桃米坑溪兩側,咸豐之後,漢系之閩籍及粵籍人,陸續進入開墾遂形成聚落。
   其地名起源係因從前魚池五城一帶缺乏米糧,當地居民常翻山越嶺到桃米坑來購買米糧,而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往返兩地山間,皆得靠人工挑運,所以便稱之為「挑米坑仔」。日治時代稱做挑米坑庄,光復後改稱為桃米里。
   最早桃米先民在山林間闢地種植地瓜、旱稻、水田以為溫飽;日治時期,有的進深山伐樟熬腦,有的上山鋸木製材,再挑到埔里街販賣維生。隨著經濟作物的引進,他們也種甘蔗、紅茶和香茅,一度在山坡遍植樹薯,並種竹筍、製筍乾外銷日本,十分受到歡迎。香菇、茭白筍、薑、百香果、花卉 …… 也在桃米佔有一席之地。
   地震前七、八年,桃米二、三十年來主要經濟作物麻竹筍,已呈現大幅沒落;九二一地震, 造成轄區內 369 戶中有 168 戶全倒, 60 戶半倒,約佔總戶數的 62% ,損失慘重, 讓原已困頓的經濟問題雪上加霜。地震後,當時的桃米里長黃金俊尋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協助,雙方展開長期的重建合作關係,而後新故鄉引介區域活化運籌團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的協力。在與居民不斷創發願景的過程中,由「桃米休閒農村」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方向,決定從孕育家園的山與水出發,找尋傳統山村新的可能出路。
 
 
桃米生態村 版權所有 Copyright c2004 Tao-Mi Eco-Village All Rights Reserved
( 資料提供: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